倚棹湖邊,看迤邐、崇城如畫。記當(dāng)日、鞭絲帽影,幾番游冶。
小苑新鶯啼夢后,碧山?jīng)鲈麓岛嵰?。盡棲遲、白首臥江南,何為者。
廢塔外,殘陽瀉。孤嶼畔,雙鳧下。祗琴樽消歇,綺緣都舍。
滄海清音人已遠(yuǎn),江關(guān)舊恨身偏寫。更支節(jié)、倦眼獨(dú)臨風(fēng),秋瀟灑。
滿江紅 丙申秋日病起后湖作。近現(xiàn)代。陳方恪。 倚棹湖邊,看迤邐、崇城如畫。記當(dāng)日、鞭絲帽影,幾番游冶。小苑新鶯啼夢后,碧山?jīng)鲈麓岛嵰?。盡棲遲、白首臥江南,何為者。廢塔外,殘陽瀉。孤嶼畔,雙鳧下。祗琴樽消歇,綺緣都舍。滄海清音人已遠(yuǎn),江關(guān)舊恨身偏寫。更支節(jié)、倦眼獨(dú)臨風(fēng),秋瀟灑。
陳方恪(1891—1966)字彥通,齋號屯云閣、浩翠樓、鸞陂草堂。江西義寧(今修水)人,陳三立第四子,陳寅恪弟,在家族中排行第七,故人又稱其為“陳家老七”、“彥老七”。光緒十七年(1891)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陳寶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(nèi)。受家學(xué)影響,從小習(xí)詩詞文章,傳承散原老人文脈。師從陳銳、周大烈、王伯沆等名士,又得梁鼎芬、沈曾植、樊增祥、朱古微、鄭文焯、陳衍、鄭孝胥等詩詞名家點(diǎn)撥,詩名在其兄陳衡恪、陳隆恪、陳寅恪之上。陳方恪大半生風(fēng)流倜儻,名士氣派十足,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鎮(zhèn)稱為“金陵最后一個貴族”。 ...
陳方恪。 陳方?。?891—1966)字彥通,齋號屯云閣、浩翠樓、鸞陂草堂。江西義寧(今修水)人,陳三立第四子,陳寅恪弟,在家族中排行第七,故人又稱其為“陳家老七”、“彥老七”。光緒十七年(1891)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陳寶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(nèi)。受家學(xué)影響,從小習(xí)詩詞文章,傳承散原老人文脈。師從陳銳、周大烈、王伯沆等名士,又得梁鼎芬、沈曾植、樊增祥、朱古微、鄭文焯、陳衍、鄭孝胥等詩詞名家點(diǎn)撥,詩名在其兄陳衡恪、陳隆恪、陳寅恪之上。陳方恪大半生風(fēng)流倜儻,名士氣派十足,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鎮(zhèn)稱為“金陵最后一個貴族”。
種葛篇。兩漢。曹植。 種葛南山下。葛藟自成陰。與君初婚時。結(jié)發(fā)恩義深。歡愛在枕席。宿昔同衣衾。竊慕棠棣篇。好樂和瑟琴。行年將晚暮。佳人懷異心。恩紀(jì)曠不接。我情遂抑沉。出門當(dāng)何顧。徘徊步北林。下有交頸獸。仰有雙棲禽。攀枝長嘆息。淚下沾羅襟。良馬知我悲。延頸對我吟。昔為同池魚。今為商與參。往古皆歡遇。我獨(dú)困于今。棄置委天命。悠悠安可任。
戊子九日。明代。釋函是。 去年此日亂離中,霜葉寒花今又逢。雁羽不堪窮漠北,戍歌猶是大江東。煙銷衰草橫塘靜,日照疏林秋浦紅。潦倒莫辭朝落帽,夜猿聲急白蘋風(fēng)。
禽言四首 其三。明代。朱應(yīng)辰。 婆餅焦,小麥黃熟長齊腰。刈麥作餅婆為喜,豈料南山日日雨。雨多麥損不可食,雖欲婆嗔那復(fù)得。
偕容瞻公同年北上漫興。明代。陳慧嶪。 雀舫翩翩發(fā)大江,江干瑞靄曉行幢。文章似錦裳堪補(bǔ),意氣如虹鼎并扛。萬里浪頭鰲駕六,五云天際鳳飛雙。與君共挾芙蓉鍔,一掃群英力盡降。
送兄弟還都至長葛河上四首·雙禽。宋代。韓維。 雙雙河洲禽,文彩披丹質(zhì)。飛翔不離渚,鳴戲自終日。寒魚伏冰池,歲暮饑爾匹。不欲遠(yuǎn)求林,投身避羅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