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光水鳥驚猶宿,露冷流螢濕不飛。
江宿。明代。湯顯祖。 寂歷秋江漁火稀,起看殘月映林微。波光水鳥驚猶宿,露冷流螢濕不飛。
深夜,寂寞的秋江上漁火疏稀,起來看到半輪殘月的光輝,映照樹林上也很暗微。
水面閃動的波光,把水鳥驚醒后,它們又睡宿,冰涼的露水沾濕了螢火蟲的翅膀,它們也不起飛。
江宿:宿于江上舟中。
寂歷:寂寞、冷落。
漁火:夜間漁船上的燈火。
殘月:這里指下弦月。
微:隱約,微弱,這里指殘月的清淡光芒。
猶:仍然。
流螢:飛動的螢火蟲。
濕:浸濕。
秋江寂寂,漁船上燈火點點。詩人夜宿江船一覺醒來,一塵不染、安靜祥和的夜景便呈現(xiàn)在眼前,詩人想起自身屢遭貶謫,官場黑暗的現(xiàn)狀,心緒十分復雜,便寫下了這首詩。
參考資料:
1、李子光 李國平 賀國英.旅游交通與旅游文學:中國鐵道出版社,2001.11:625
這首詩的構(gòu)思圍繞著一個“光”字。全詩四句,每句都烘托出一種光。
第一句寫清秋之夜,江上的點點漁火,給人以清冷寧靜的感覺。第二句寫一彎殘月的迷蒙之光映襯著岸邊的樹村。是一幅寧靜安詳?shù)乃?;第三句寫江中波光流動,時時驚醒宿鳥。這句是以動寫靜,江水流淌,宿鳥被閃閃爍爍的波光驚醒,不時發(fā)出鳴叫聲,其中動的因素更增加了靜的感覺。最后一句是以靜寫動,螢火蟲的翅膀被露水打濕而停止飛翔。這種藝術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螢飛動,留點點光亮為基礎的,現(xiàn)在雖然沒有流螢,但夜空下流螢閃動著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詩人的記憶中。這句話雖事實上反映的是沒有流螢,卻收到了流螢飛動的效果。漁火、殘月、波光、流螢在夜幕里交相輝映,錯落有致,形成靜夜下的一支夜光曲。
詩人用筆靈巧工細到了極點,先引讀者進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環(huán)境,接著帶領讀者去體驗水鳥、流螢的感覺。在對鳥和蟲的感覺中,詩人寫出了環(huán)境的氣溫和濕度,寫到了宿鳥和流螢,以及殘秋的風露。鳥和蟲不但起了烘托環(huán)境氣氛的作用,而且它們已經(jīng)和全詩的意境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,開闊而深沉,渾厚而尖新,表現(xiàn)著詩人安詳、平和、幽深的情感。
這首詩寫法純用白描,妙在揮灑而工細,將明晰(后二句)和模糊(前二句)結(jié)合在了一起。形象上統(tǒng)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烏流螢的小,也統(tǒng)一了鳥和蟲的動和靜、驚擾和安寧。
湯顯祖(1550—1616),中國明代戲曲家、文學家。字義仍,號海若、若士、清遠道人。漢族,江西臨川人。公元1583年(萬歷十一年)中進士,任太常寺博士、禮部主事,因彈劾申時行,降為徐聞典史,后調(diào)任浙江遂昌知縣,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,未再出仕。曾從羅汝芳讀書,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。在戲曲創(chuàng)作方面,反對擬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有傳奇《牡丹亭》、《邯鄲記》、《南柯記》、《紫釵記》,合稱《玉茗堂四夢》,以《牡丹亭》最著名。在戲曲史上,和關漢卿、王實甫齊名,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。 ...
湯顯祖。 湯顯祖(1550—1616),中國明代戲曲家、文學家。字義仍,號海若、若士、清遠道人。漢族,江西臨川人。公元1583年(萬歷十一年)中進士,任太常寺博士、禮部主事,因彈劾申時行,降為徐聞典史,后調(diào)任浙江遂昌知縣,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,未再出仕。曾從羅汝芳讀書,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。在戲曲創(chuàng)作方面,反對擬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有傳奇《牡丹亭》、《邯鄲記》、《南柯記》、《紫釵記》,合稱《玉茗堂四夢》,以《牡丹亭》最著名。在戲曲史上,和關漢卿、王實甫齊名,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。
送蒙齋兄長游天臺二首。宋代。戴復古。 山林勝處說天臺,仙佛多從此地棲。司馬八篇通道妙,豐干一語指人迷。時逢好酒從容飲,莫把新詩取次題。白日看云思我否,惠連無分共攀躋。
枯魚過河泣。明代。于慎行。 福集豈無端,禍臻亮有由。枯魚過河泣,悔從鯨鱷游。揚鬐出溟海,振翼徙炎洲。翻濤作風雨,噴浪成山丘。旁顧無陵鯉,鳣鮪安足儔。一朝宕海澨,潮落委遐陬。紅肌試砧斧,白骨聚蚍蜉。橫海既成觀,盈尺亦滿舟。回首羨魴鱮,游戲清波流。慎旃遠游子,濡足何所求。
夕霞 其二。明代。徐渭。 明霞爛且都,雨歇霽霄鋪。萬國樓臺莫,孤村煙火晡。波鱗銷琥珀,海色上珊瑚。一抹須彌翠,胭脂月鏡孤。
白髭嘆。明代。王鏊。 我年三十九,白髭有一莖。當時初見之,妻子殊為驚。今年四十二,白者日益多。朝來明鏡中,對之不復嗟。人生天地間,老去會不免。猶勝嚴終輩,終身不得見。
大廟峽。清代。陶元藻。 天險何曾《禹貢》陳,白波江上起嶙峋。花垂孤石春迎棹,佩響空山夜降神。玉馬驚回猺洞火,寒潮拍盡女墻塵。帆飛三峽行才半,還傍香爐一問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