萌開籜已垂,結(jié)葉始成枝。
繁蔭上蓊茸,促節(jié)下離離。
風動露滴瀝,月照影參差。
得生君戶牖,不愿夾華池。
詠檐前竹。南北朝。沈約。 萌開籜已垂,結(jié)葉始成枝。繁蔭上蓊茸,促節(jié)下離離。風動露滴瀝,月照影參差。得生君戶牖,不愿夾華池。
歲寒三友,竹居其中。人們之所以看重它,或者因為它“翠葉與飛雪爭采,貞柯與曾冰競鮮”的凌寒之質(zhì)(齊·王儉《靈丘竹賦》);或者因為它“未出土時便已有節(jié),直到凌云高處依然虛心”的君子之風(管樺《竹頌》)。傳說它的竹實只為鳳凰所食;竹竿又能制成簫笛橫吹。所以碰到豪爽之士,便以它的“所欣高蹈客,未待伶?zhèn)惔怠笨蛔栽S(陳·賀循《賦得夾池修竹》);遇上才高位卑者流,便又借它發(fā)出“誰能制長笛,當為吐龍吟”的孤傲嘯嘆(齊·劉孝先《竹詩》)。這樣詠竹自無不可,只是不免都帶有情隨境遷的主觀隨意性。以至于意有所譏,就嚴斥竹筍的“嘴尖皮厚腹中空”;愛有所偏,便厲聲揚言“惡竹應(yīng)須斬萬竿”。這真教竹子左右為難了。
倘能摒棄這類借題發(fā)揮之習,僅把竹子當作客觀審美對象來觀賞,則它的“葳蕤青翠,風來動音”、“拂景云以容與,拊惠風而回縈”的清姿,也自有不同于蒼松、老梅的風神。沈約這首詩,大約就沒有深意的寄托,只是客觀地為檐前之竹畫了一幅動人的“肖像”。不過,這肖像帶有一種“生成”的動態(tài),在詩人開筆時才正拔節(jié)抽枝:“萌開籜已垂,結(jié)葉始成枝”?!盎X”指筍殼,當竹莖拔節(jié)而出時,它便已經(jīng)垂脫;隨著細長竹葉的抽生,慢慢就長出了嫩枝。幾株幼嫩之竹,就這樣帶著清新的生氣,從詩人筆下鉆出。轉(zhuǎn)眼之間,它又挺拔直上:“繁蔭上蓊茸,促節(jié)下離離”,變得枝葉繁茂、亭亭如蓋了。“蓊茸”畫檐竹枝葉披離之態(tài),使人簡直能感覺到,正有一片清蔭從高處淌下?!半x離”狀竹節(jié)歷歷分明之貌,因為是在低處(下),竹節(jié)間距離較近,故又用“促節(jié)”形容。這四句描繪綠竹的生態(tài),帶有強烈的動感。但沒有聲響,也不用濃彩。只見到詩人沾著蕭淡的水墨,疏疏落落地揮灑那么幾筆,數(shù)竿綠竹便無聲無息地拔節(jié)而出、由矮而高,終于英挺地站立“檐前”,甚至還帶來了一階清蔭。
畫成翠竹,這對詩人來說并不費力。但要表現(xiàn)它的風韻,光靠這平面的勾勒就不夠了。接著的“風動露滴瀝,月照影參差”兩句,著力的便是環(huán)境、音響的烘托映襯,于是這“畫”便有了“伴樂”和“燈光”:詩人選擇的是露水初凝之夜,因為是夜間,竹葉上那湛湛露珠就顯得朦朧不清。好在有風,詩人便讓讀者聽那靜夜中風動竹葉、露珠滴階的清韻,這可是異常動聽的。詩人還嫌不夠,又在烏藍的中天添上一輪明月,那月光灑在竹上,便在階前印下斑駁的竹影。前面說到“有風”,清風徐來,那地上的竹影便參差而動。這兩句妙在均不直接寫竹,只從露珠滴階、竹影參差中映襯、烘托,而檐竹之沾滿清露,在朗月清風中颯颯舞弄的美好風韻,已栩栩如在耳目之間。按照這一思緒寫下去,結(jié)句便該是詩人的贊美之語了。但沈約偏不這樣,他的結(jié)句正如蔡邕之詠“翠鳥”一樣,卻是被詠之物的深情傾訴:“得生君戶牖,不愿夾華池!”這美好的翠竹,本該生長在花草芳美的池畔,度那月下花前的風光才是哩。而今卻在詩人居處簡陋的檐前,伴著他度過清寂的晨昏。詩人在觀賞檐前之竹的深深憐愛之中,大約曾浮起過一種微微的惋惜和不安吧。而檐竹似乎有解人心意的靈性,立即前來安慰詩人:“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風儀,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風光;能夠生長在您的窗門前,正是我的心愿哪!”這兩句初看顯得突兀,但在詩人觀賞入神之際,將竹葉颯颯之音,想象為它的嫣然解人之語,也正符合情理。這話語之中所顯示的,正是檐竹那不慕風華、清心自守的高節(jié),其實也還是詩人對檐竹的一種贊美。不過,采用檐竹自身傾訴的方式,既情意動人,又含蘊不露,較之于那種“唯有山中蘭與竹,經(jīng)春歷夏又秋冬”的直贊之語,似乎有更多的情韻。
這就是沈約的《詠檐前竹》:詩中只把竹子作為客觀審美對象來觀照,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,映襯它的風韻,別無政治上的寓意或個人身世的感慨。從詠物寄興的傳統(tǒng)眼光來看,這樣詠竹似乎“淺”了些。但讀夠了寄興、說教的詩作以后,吟誦—下這類美好單純而寓意不多的詠物詩,倒也可使耳目一新。
沈約(441~513年),字休文,漢族,吳興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,南朝史學家、文學家。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,歷史上有所謂“江東之豪,莫強周、沈”的說法,家族社會地位顯赫。祖父沈林子,宋征虜將軍。父親沈璞,宋淮南太守,于元嘉末年被誅。沈約孤貧流離,篤志好學,博通群籍,擅長詩文。歷仕宋、齊、梁三朝。在宋仕記室參軍、尚書度支郎。著有《晉書》、《宋書》、《齊紀》、《高祖紀》、《邇言》、《謚例》、《宋文章志》,并撰《四聲譜》。作品除《宋書》外,多已亡佚。 ...
沈約。 沈約(441~513年),字休文,漢族,吳興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,南朝史學家、文學家。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,歷史上有所謂“江東之豪,莫強周、沈”的說法,家族社會地位顯赫。祖父沈林子,宋征虜將軍。父親沈璞,宋淮南太守,于元嘉末年被誅。沈約孤貧流離,篤志好學,博通群籍,擅長詩文。歷仕宋、齊、梁三朝。在宋仕記室參軍、尚書度支郎。著有《晉書》、《宋書》、《齊紀》、《高祖紀》、《邇言》、《謚例》、《宋文章志》,并撰《四聲譜》。作品除《宋書》外,多已亡佚。
春秋宮詞 其二。。金天羽。 淇流碧玉繞宮墻,素柰花開永斷腸。歸妹不來春易老,雙雙燕子送斜陽。
雪霽。元代。周權(quán)。 寒侵竹屋瓦燈青,獨據(jù)枯梧興似僧。落月推窗看殘雪,梅花半樹一溪冰。
次前韻將歸隱黃山。元代。方回。 我家黃山百里遠,兩峰插天翠如剪。歸心久落故溪云,柁轉(zhuǎn)不由船不轉(zhuǎn)。采茶斸藥呼鄰翁,藉草地寬何不容。挾兔園冊教兒童,菜飽無異祿萬鐘。底須太史占星聚,世人尋覓無知處。海內(nèi)故人脫相思,江東渭北空云樹。
泊舟大湘。明代。曹學佺。 停棹投漁火,人煙自一區(qū)。遠行銜月淺,隔水度營孤。夕露無聲墜,寒猿有淚呼。臨流歸夢促,安得涉江湖。
題鑒園圖。。李宣龔。 事業(yè)欲安說,溪邊柳成圍。當時叩門人,百過亦已衰。此園在城東,地偏故自奇。世俗便貴耳,濁醪爭載窺。那識賞寂寞,但聞簧與絲。我向喜獨游,扁舟弄漣漪。拊檻一片云,鐘山遠平籬?;ㄖ癫挥?,魚鳥無瑕疵。豈惟客忘主,青溪吾所私。中間共出處,就官淮之湄。上瘠民力瘁,百無一設(shè)施。鄂渚得再覿,征車方北馳。歸涂望楚氛,微服鹢退飛。陵谷事已改,變遷到茅茨。相逢忽攬卷,不收十年悲。鄭記似柳州,平淡乃過之。夙忝文字飲,可能欠一詩。巷南數(shù)椽屋,有枝亦無依。儻免熠耀畏,慆慆還當歸。芳草結(jié)忠信,吾言茲在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