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波渺渺日暉暉,柳依依,草離離。老大逢春,情緒有誰知?簾箔四垂庭院靜,人獨處,燕雙飛。
怯寒未敢試春衣。踏青時,懶追隨。野蔌山肴,村釀可從宜。不向花邊拚一醉,花不語,笑人癡。
江城子·癸酉春社。宋代。王炎。 清波渺渺日暉暉,柳依依,草離離。老大逢春,情緒有誰知?簾箔四垂庭院靜,人獨處,燕雙飛。怯寒未敢試春衣。踏青時,懶追隨。野蔌山肴,村釀可從宜。不向花邊拚一醉,花不語,笑人癡。
清清的碧波渺遠,日光閃耀,柳條隨風輕擺,青草茂盛。已經(jīng)是垂暮老人了,卻遇到春色,這種滋味有誰知道呢?竹簾都垂下來,庭院里一片安靜,只有我一個人,無聊地看著一對燕子比翼雙飛。
害怕寒冷沒敢換上春衫,春日到郊外踏青的時候懶于和其他人相隨。擺上春天地里的野菜和做熟的山里的野味,農家釀的酒可以隨便些。人老了,不敢多喝,沒有醉倒在花叢中,花兒沒有說話,卻笑話我癡。
江城子:詞牌名,又名“江神子”,原為單調,至蘇軾始變?yōu)殡p調,共七十字,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。
癸酉:宋寧宗嘉定六年(1213年)。春社:祭名,祭祀土地,以祈豐收。周代用甲日,后多于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。
渺渺:遠貌。暉暉:晴明貌。
依依:茂盛的樣子。一說輕柔的樣子。
離離:分披繁茂貌。
簾箔:用竹子或蘆葦編成的方簾。
踏青:春日郊游。古代踏青節(jié)的日期,因地因時而異:一說正月初八,一說二月二,一說三月三。后世多以清明春游為“踏青”。
野蔌(sù):野菜。山敬:野味。鍛,同“肴”。
釀:此指酒。
參考資料:
1、易蓉 陳揚燕編著.宋代節(jié)序詞研究與欣賞:中國農業(yè)出版社,2004年04月:第106-108頁
2、董自厚主編.宋詞:鳳凰出版?zhèn)髅郊瘓F,2008.1:第124頁
古代春社,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,其時正當春分前后,是古人春天祭祀社神(土地神)以祈求豐收的日子,又兼有鄉(xiāng)鄰會聚宴飲的性質,故頗隆重熱烈。癸酉,為宋寧宗嘉定六年(1213年),此時詞人王炎七十五歲。詞人于社日有感而寫下了這首詞。
參考資料:
1、易蓉 陳揚燕編著.宋代節(jié)序詞研究與欣賞:中國農業(yè)出版社,2004年04月:第106-108頁
詞的上片寫“老大逢春”的情緒。開拍三句,寫春社時節(jié),風和日暖,春光明媚,清波悠遠,楊柳依依,青草繁茂。這是芳春景色,生趣盎然,令人振奮。然而詞人卻恰恰相反,精神并不蕷奮,甚至情緒消沉。原因是:“老大逢春,情緒有誰知?!薄胺甏骸笔怯|媒,“老大”才是根源。此時的詞人已是古稀老人,青春已被歲月消磨殆盡,生機活力正被衰老蠶食著,“老大”落寞傷感的情緒,當然只有自己知道,別人是無法理解的。心境如此,所處的環(huán)境又是“竹箔四垂,庭院靜,次獨處,燕雙飛”。竹簾四垂,言與外界隔絕,很少有人來往,故庭院里十分寂靜。后兩句意從五代翁宏詩“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”(《宮詞》)化出,言詞人獨處其間,只有那忙著筑巢的春燕雙雙飛出飛進。這里情中寫景,以景襯情。用雙飛之燕襯獨處之人,足見其孤獨寂寞;以動襯靜,愈見境靜,映襯出其心境之落寞凄涼。
下片寫人的活動。換頭“怯寒未敢試春衣”與上片“老大逢春”相應,絲絲人扣:因“老大”而“怯寒”;因“逢春”尚寒而“未敢試春衣”。這里既寫出了年屆七十、年邁體衰之老人對節(jié)候的切身感受,也暗寓著主人公的情緒低落,真實入情。正因為如此,在春社這個游覽踏青的大好時節(jié),這位老人卻“踏青時,懶追隨”。一個“懶”字,刻畫出老人力不從心、意懶心灰的情態(tài)和無可奈何的心情。那么,老人來打發(fā)這個“家家扶得醉人歸”的春社節(jié)日的作法是:“野蔌山殺,村釀可從宜”。即是說,只要有點山野風味的酒食就可以了。這里作者強調的是:蔌以“野”、骰以“山”、釀(酒)以“村”為宜。用字準確,既有聊遣愁懷的一面,也有追求雅趣的一面,疏淡別致。煞拍三句,以描述人的心態(tài)作結:“不向花邊拚一醉,花不語,笑人癡”。已經(jīng)有了野蔌、山骰、村酒,老人本想”酩酊酬佳節(jié)”,獨坐“花邊拚醉”,只是擔心“花不語,笑人癡”,而只好作罷??梢娮髡呷死闲牟焕希q想學少年的情懷。著直表心跡,振起全篇。
這首詞體現(xiàn)詞人“惟婉轉嫵媚為善”的詞作主張,景中見情,情中寫景,情景交融。寫出“老大逢春”的種種心態(tài)和微妙的“情緒”,真實生動而富有情趣。在遣詞用字上頗具匠心。如開篇連用“渺渺”、“暉暉”、“依依”、“離離”四個疊字句,渲染春光;“野”、“山”、“村”字都移易不得,具見精神。又有頻用前人的詩句,化繁為簡,意蘊不減。結拍用擬人手法,化無情為有情,妙趣橫生,余味雋永。
王炎(1137——1218)字晦叔,一字晦仲,號雙溪,婺源(今屬江西)人。一生著述甚富,有《讀易筆記》、《尚書小傳》、《禮記解》、《論 語解》、《孝圣解》、《老子解》、《春秋衍義》、《象數(shù)稽疑》、《禹貢辨》等,《全宋詞》第 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。事跡見胡升《王大監(jiān)傳》(《新安文獻志》卷六九)、 《宋史翼》卷二四,參《南宋館閣續(xù) 錄》卷八、九。 ...
王炎。 王炎(1137——1218)字晦叔,一字晦仲,號雙溪,婺源(今屬江西)人。一生著述甚富,有《讀易筆記》、《尚書小傳》、《禮記解》、《論 語解》、《孝圣解》、《老子解》、《春秋衍義》、《象數(shù)稽疑》、《禹貢辨》等,《全宋詞》第 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。事跡見胡升《王大監(jiān)傳》(《新安文獻志》卷六九)、 《宋史翼》卷二四,參《南宋館閣續(xù) 錄》卷八、九。
至日留安肅署中。明代。韓日纘。 為問朝衣夜向晨,王程留滯動經(jīng)旬。人間添線憐貧女,天上傳餐賜近臣。預遣荔生能應節(jié),即防柳弱欲偷春。應知晴日無云物,肅望分明見北辰。
塞上讀霞海篇寄管涔子。明代。林大春。 當代推詞伯,如公思獨玄。明霞歸遠渚,孤月出高天。魯壁存經(jīng)舊,漢宮作賦先。蒼茫辭闕下,灑落向江邊。興引赤城愜,情憐碧海偏。奇文振巖穴,麗藻發(fā)林泉。玉鐸驚回首,金聲失比肩。草書潛逼圣,載酒細論賢。門比孫登重,山因謝朓傳。游秦膺舜岳,思越感堯年。夜夢抽簪侶,秋懷倚劍篇。登臨嗟遠矣,風物轉悠然。好靜能齊俗,端居或問禪。賓僚盡傾倒,騷雅幸周旋。重望歸安石,幽期合稚川。曹劉時并蓋,李郭或同船。賤子暫持節(jié),長途許執(zhí)鞭。青門逢勝集,紫省列群仙。忝竊分徐榻,光輝入孔筵。終南巧舞外,長樂婉歌前。忽奏陽春曲,兼聆流水弦。疑游洞庭浦,如陟華山巔??~緲飛千里,空濛俯八埏。別來馀臘雪,吟處起春煙。朝傍黑河宿,暮從青戍眠。寶刀增意氣,彩筆愧塵緣。塞晚愁聞雁,溪清想釣鳣。何時隨汗漫,白日共聯(lián)翩。醉訪燒丹地,閒行種藥田。枕書仍寤寐,驛傳若留連。沙隱朔云暗,峰回羌樹圓。關西悵脩阻,空復望飛箋。
送張學士赴西川。唐代。徐鉉。 右蜀分憂輟近臣,翩翩旄節(jié)下青冥。單車唯載文機石,夙駕長先使者星。已有清風馳棧道,猶酣別酒過長亭。佗年報政徵黃入,留取文翁舊典刑。
過東華寺故址。明代。李之世。 空江禪院杳無蹤,浩劫何年此地逢。金像有靈浮浪出,石碑無字半坭封。溪邊網(wǎng)得前朝缽,海上人收古殿鐘。十載經(jīng)游渾一夢,依稀還記寺門松。
次韻答黃玉田。明代。林熙春。 漢家循吏次公尊,六息繇來自主恩。洱海夙歸山斗望,閩山還憶保釐垣。百年詒谷庭蘭茂,三徑栽花渭竹存。祇恐圣朝招隱急,風雷半夜起云屯。